*
*
*
*

骨質疏鬆症

脊椎專區
2010-06-16
  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增加,「骨質疏鬆症」此一無聲無息的骨骼新陳代謝不平衡的疾病,對每個人而言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疾病。而骨質疏鬆症也是一種普遍又不易被察覺之疾病,常發生在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身上。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中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所造成的社會及醫療成本極為可觀,如果可藉由外在方式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勢必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症對社會之影響,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在美國約有2500萬患者,中國大陸約有8400萬,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骨質疏鬆症病人勢必迅猛增加,因此如何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這一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致病危險因素複雜、後果嚴重的疾病,是世界醫學界研究的熱點。

     在某些疾病有其一定的好發年齡,但某些疾病則是人人具有共通之處,例如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的定義為何?究竟如何發生的?該如何及時處置?並進一步防止它的繼續惡化,甚至予以克服,而將骨質恢復到比較健康的狀況,因此,骨質疏鬆的探討,有助於我們平日對身體保健的認識。

     骨質疏鬆症因較無早期的症狀或預警,因此常被喻為「無聲的殺手」、「沉默的殺手」,其成因乃是由於骨質中鈣的流失導致全身性骨骼質量減少(骨組織過少),使得骨骼失去強度、變得疏鬆易脆且經不起撞擊,骨質結構因佈滿了空隙使得內部骨小樑變得非常單薄,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一但嚴重至某種程度時,骨骼的支撐力相對降低,而導致嚴重者稍為碰撞即可能發生骨頭骨折斷裂之危險。骨質疏鬆症臨床上的症狀是腰部、背部和腿部疼痛及無力,以及骨折部位持續疼痛,常見的骨折發生處為股骨、脊椎、骨盤及上手臂等處。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實質症狀為骨質減少,以及骨幹微結構的退化。骨質疏鬆症是骨質礦物質密度減少及骨質流失、蛋白質減少的一種現象,剛開始骨骼外型會如往常一般但骨頭質量卻會因鈣質流失而減少,進而使得內部骨質單薄產生許多空隙而呈現中空疏鬆現象,最後造成骨骼強度減弱而發生骨折。正常人的骨質量在25歲會達到最高峰,當35歲至更年期前,每年會以1%的速率逐漸遞減,而女性族群在停經後的前五年,更會因雌激素(estrogen)的缺乏而有一段骨質快速流失期,每年骨質會以3%的速率流失,而至65歲以後才會回復到每年1%的流失速率。

       根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指出,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會比男性高出6-8倍,且女性開始停經後的最初5-7年,婦女骨質的總流失量最高更可能到達20%。女性國人在50歲~59歲衰退速度最快,且女性國人於60歲以後腰椎骨質密度平均值即低1g/cm2;而男性國人每年則呈平緩而輕微的衰退,並不會隨時間有明顯的變化,且男性國人需到80歲以後腰椎骨質平均密度才會低於1g/cm2,1g/cm2通常被視為是骨折閥值(Fracture threshold),如果低於此閥值則罹患骨折的危險性將會大增。

◎骨質疏鬆症之類型

        骨質疏鬆症依其發生之原因與病狀可分為不同之類型,

(一) 第一類型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是隨著年齡增長必然發生的一種生理退化性病變,按其病因 又可分為第一型停經後骨質疏鬆症與第二型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主要與女性雌激素減少有關;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乃造骨細胞活性減退所致,使肱骨、脛骨、坐骨與臗部等部位易發生骨折,使得脊椎骨彎曲(駝背)的機會增加。

(二)第二類型為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是由疾病或藥物等一些外在因素誘發所造成的,這些外在因素包括內分疾病、藥物使用、腸胃吸收不良、遺傳性疾病與長期臥床等。

(三)第三類行為特發性骨質疏鬆症

        多見於8-14歲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家族遺傳史,婦女妊娠及哺乳發生的骨質疏鬆也可列入特發性骨質疏鬆症。

◎影響骨質疏鬆症之相關因素

      影響骨質疏鬆症之因素很多,大致可分為先天(直接)因素及後天(間接)因素。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和病患的性別、年齡、種族、基因與遺傳及荷爾蒙有關;而後天因素則是和環境及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包括吸煙、酗酒、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咖啡因攝取過多、疾病與藥物等問題所致。研究者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後發現,造成骨質疏鬆症之因素依直接及間接因素大抵可分為:

(一)直接(先天)因素

        1. 性別:女性因先天骨質密度較低,罹患機率高於男性族群,且停經後體內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骨質大量流失,故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比男性多6-8倍。

        2. 年齡:正常成年人在年輕時期,骨質的吸收與破壞會維持平衡,然而骨質隨著年齡增加而逐年流失,導致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升高。

        3. 種族:決定骨骼可到達的最高骨質密度。東方人平均骨質較西方人少20%,白人、亞洲人較易罹患骨質疏鬆,白人及亞洲人骨質密度又較黑為低,故較易罹患骨質疏鬆。

        4. 基因、遺傳:有骨質疏鬆症之家族病史者,骨質密度會較未有骨質疏鬆症家族病史者低,且遺傳因素對骨質密度之影響佔了60%-80%。

        5. 荷爾蒙: 性荷爾蒙、甲狀腺素、副甲狀腺素。

(二)間接(後天)因素

        1. 吸煙:抽菸會影響人體鈣質的吸收不足,導致骨質疏鬆症發生。

        2. 酗酒:過量的酒精攝取亦會影響鈣質的吸收。

        3. 運動:運動不足及運動過量都易造成骨質疏鬆症之發生。

        4. 鈣質攝取不足:鈣質攝取不足易造成骨質疏鬆症之發生,適宜的鈣質攝取可減緩骨質疏鬆症發生的機率。

        5. 咖啡因攝取過量:咖啡因攝取過量亦會增加鈣質流失速度,提高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6. 疾病與藥物:長期使用類固醇、利尿劑、胃藥(鋁之抗酸劑)等藥物,會降低鈣質的吸收並抑制造骨作用。

◎骨質疏鬆症的徵兆

        骨質疏鬆的產生,在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常常是無聲無息的,在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病患所出現的症狀大都與發生骨折有關,這些症狀包括:

   (一) 疼痛:全身骨痛、無力,最常見於腰部、骨盆、背部區域、痛楚漸成持續性,並逐漸加劇,尤其是當你開步走或身體移動時,腰部感到疼痛。

   (二) 骨折:並非所有患者都有疼痛現象,往往到了骨折產生才知曉,患者可能輕碰一下或摔腳就骨折,五、六十歲常見椎骨骨及前臂橈骨骨折,七、八十歲常見肱骨近側端;脛骨、骨盤骨及臀骨骨折,由於臀骨骨折高達50%的死亡風險,不得掉以輕心。

   (三) 駝背:脊椎骨折後,長期受壓迫,身高明顯變矮。

   (四) 脊椎側彎、關節變形。

   (五) 身高變矮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分為分藥物及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包括:適當攝取維他命D及鈣質、運動、戒菸與避免酗酒的健康生活型態。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療法包括:雙磷酸鹽類、女性荷爾蒙、Calcitonin、CERM及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等。

   (一) 骨質鬆鬆症的非藥物療法

         1. 運動:運動可以減少停經婦女髖部骨折的機會,可減低老年人跌倒的機會。

         2. 維他命D及鈣:可以減緩骨質流失、增強藥物的效果以及減少骨折的機會,目前無醫學證實。

   (二) 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療法

         1. 賀爾蒙療法:抗分解代謝,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但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中鋒及乳癌的機會。

         2. SERM:抗分解代謝,治療及預防骨折的機會發生,但會增加靜脈栓塞及致命性中風的機會。

         3. Calcitonin:抗分解代謝,減少骨折機會及稍微增加骨質密度,用於急性期。

         4. 雙磷酸鹽類

            (1) Alendronate:抗分解代謝,三年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及減少骨折機會,但易致頜骨壞死。

            (2) Risedronate:持續三年可減少骨折及非骨折的機會,同時也可增加脊椎及髖部骨質密度。

            (3) Ibandronate:持續三年可減少骨折的機會及增加脊椎及髖部骨質密度,但對於非脊椎骨折則無效果。

         5. Teriparatide:為合成的副甲狀腺素,可合成代謝,是目前唯一可以刺激骨頭合成代謝,它會增加尿酸的濃度,但不會增加痛風或腎結石的機會。

         6. Strontium:是新的骨質疏鬆症藥物,是一種鍶化物,作用機轉尚不清楚,

     可增加骨質密度、減少脊椎和非脊椎骨折,不過會稍微增加栓塞的機會

結論

     骨質疏鬆症對於國民而言,是一項不可忽視的慢性疾病,尤其對婦女族群而言更是一大危險因子,其背後所付出的醫療成本及社會成本更是驚人,但婦女性骨質疏鬆症並非是無法預防及治療的,相關研究皆發現運動對於停經前婦女及停經後婦女從事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皆具有一定之成效。

     而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治療重於復健」。,好的預防可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而好的治療則可降低骨質疏鬆症對身體之影響,預防骨質流失的根本之道,是在年輕時,多多從事運動、均衡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鈣質、儲存骨本,以應付老年不可避免的骨質流失。運動可增加骨峰質,從事適合自己年齡的運動型式及項目可減緩骨質的流失量及避免運動所造成的傷害。因此,建立正確的預防骨質疏鬆症觀念與瞭解骨質疏鬆症的成因,並且有規律性的運動,是大家所應重視的課題 。
相關文章Related Articles
Facebook Line TOP